Alan Wake 2——讓我失眠的,不只是恐懼

 凌晨三點,我終於關掉了顯示器。窗外的風透著一股說不清的寒意,像是從《艾倫·魏克2》的布萊特瀑布小鎮吹來的——冰冷、詭異,還帶著一點讓人不安的氣味。我盯著漆黑的螢幕坐了好一會兒,不是因為害怕,而是一種說不出的空虛,好像剛從一場比現實還真實的夢裡醒來。《艾倫·魏克2》就是這種遊戲,它不只是結束後讓你意猶未盡,而是會一直待在你腦海裡,不肯走。


說實話,我原本對這款續作是既期待又懷疑的。距離初代已經十三年,Remedy 一直以敘事見長,但誰也說不好,一款姍姍來遲的續作,是否還能撐起曾經的情懷。然而,當我第一次扮演薩迦·安德森,走進那片灰濛濛的森林時,我立刻明白了——這不再是一場普通的遊戲體驗,而是一次深入潛意識的旅程,一場噩夢的延續。而你一旦走進去,就再也無法抽身。

這款遊戲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其實不是戰鬥系統或畫面(雖然它們確實令人印象深刻),而是那種包圍你的氛圍感。沒有刻意堆砌的嚇人橋段,也沒有灑滿螢幕的血腥場景,而是一種無聲的、不知不覺滲透到現實生活中的不安與寒意。就像你半夜走進廚房,冰箱的燈灑在地板上時,腦海裡突然閃過艾倫站在那座閃爍的燈塔下低語的一幕:「故事還沒有結束。」這種感覺,會在你生活中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突然回來找你。

《艾倫·魏克2》不是在「講」一個故事,而是讓你「進入」一個故事。它更像是一部互動式的影集,甚至還融入了真人演出的橋段,與遊戲畫面自然融合,讓你根本分不清虛實。那種感覺,很像以前深夜打開電視,看到《雙峰》或《X檔案》這類詭異美劇的時候。故事本身夠奇怪沒錯,但真正讓你停下來的是它的節奏與氛圍。有一晚,我正打算關機睡覺,結果一段真人演出畫面忽然跳出來,我手就那麼停在滑鼠上,十幾分鐘過去了,還在盯著螢幕看。

新角色薩迦本來我沒抱太大期待,畢竟《艾倫·魏克》就是艾倫的故事。但這次我錯了。她不是那種典型的「無懼英雄」,她會懷疑、會猶豫、會陷入自我懷疑,這讓她更真實。我有個住在波士頓的朋友叫Liam,他說自己在通勤的地鐵上,竟然開始學薩迦在遊戲裡的「心靈空間」裡推理的樣子,嘴裡還小聲嘀咕:「我是不是漏掉了什麼線索?」那一刻他突然意識到,這遊戲已經不只是遊戲了。

玩法設計上,雙主角模式一開始我以為只是噱頭,沒想到居然意外地自然順暢。艾倫那種透過「改寫現實」來解謎的設計,總帶點不安與抽離感,而薩迦的探案過程則像沉迷於一檔高質量的真實犯罪播客。兩人的故事交錯進行,就像你在夢與清醒之間來回切換,但從來沒有真正「醒來」的那一刻。



艾倫身為作家的設定,也讓遊戲有種很特別的反思層次。他寫下的每一個字都能改變世界,而你作為玩家,卻能感受到那種創作時的焦慮與混亂。尤其是當你自己也曾試圖寫點什麼的時候,那些鍵盤敲擊聲會讓你產生一種幻覺,彷彿那敲下去的不只是文字,而是命運。

畫面方面,這遊戲可以說是達到了電影級的水準。布萊特瀑布小鎮不只是「看起來」像真的,它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存在於現實邊界之外、某處你說不上名字的地方。從超市貨架的細節到湖邊小屋的窗簾擺動,每一個場景都讓人覺得:有人花了瘋狂的心思在裡頭。我有次玩到一半,乾脆就在湖邊站了半個小時,看著光影變化,聽那些似有若無的耳語。

當然,它也不是完美的。有些解謎段落在故事推進的節奏上稍嫌拖沓,而戰鬥系統雖然有改進,但在狹窄場景裡仍顯得略顯笨重。不過說真的,當你已經被這個世界吞進去時,這些小問題就像走在夢裡腳底的一粒小石子——你會注意到,但不會因此停下來。



有一幕我至今難忘:艾倫坐在一間漆黑的房間裡,點亮了桌上的一盞檯燈。那光不是溫暖的,而是令人不安的,它帶來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多的問題。那讓我想起小時候,因為怕黑堅持開燈睡覺的自己,總以為燈光就代表安全。但《艾倫·魏克2》讓你開始懷疑,光真的那麼值得信任嗎?還是我們只是太習慣把它當作遮掩恐懼的工具?

遊戲結束時,我沒有那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反而是一種說不出的失落。不是因為劇情沒交代清楚,而是我還沒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那種感覺就像讀完一本讓你沉浸許久的小說,關上書本之後,腦子還停留在故事裡,嘴裡還不自覺地複誦著其中某句台詞。你會在現實中看到那些原本不存在的影子,聽到一些不該出現在這世界的聲音。

這不是那種你可以隨便推薦給所有人的遊戲。如果你只是想放鬆過個週末,或者追求一場簡單的勝利,那《艾倫·魏克2》可能不太適合。但如果你曾因一個故事輾轉難眠,如果你喜歡那種迷失方向的感覺,甚至願意讓一部遊戲在結束後依然佔據你的一部分思緒,那麼,這部作品值得你花上每一個漆黑的夜晚。

就像遠方那盞永遠不會熄滅的燈,靜靜地亮著,等你回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