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kémon Go》被收購後的未來:Niantic 承諾不改初心,玩家們能否繼續放心抓寶?

 當一款遊戲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人緊張。《Pokémon Go》就是這樣的存在。從2016年夏天問世到現在,這款基於現實地圖的寶可夢遊戲不知不覺已經陪伴了玩家將近十年。它不僅改變了人們對手機遊戲的想像,更深深植入了全球數千萬玩家的日常:無論是通勤路上的一場道館戰、周末和朋友一起走出戶外的社群日,還是旅行時在陌生城市偶遇的稀有寶可夢。



因此,當開發商 Niantic 宣布被遊戲公司 Scopely 以35億美元收購時,社群立刻炸鍋了。雖然交易是上個月完成的,但直到最近 Niantic 才在日本舉行的一次全體大會中正式對內部員工與外部玩家作出回應——最關鍵的一句話是:「請放心,《Pokémon Go》不會發生任何重大變化。」

這場全員會議匯集了 Niantic 與 Scopely 的核心代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安撫人心。Niantic 的發言人表示,Scopely 是因為看中《Pokémon Go》的成功才願意投下巨額資金,而不是想把這款遊戲推翻重做。他們承諾,遊戲的核心設計、方向與經營理念都將延續至今,不會被強制改變,也不會朝著「關服」的方向走去。

這樣的保證,對許多玩家來說無疑是一劑定心丸。畢竟,自消息傳出後,關於「遊戲是否會走向快節奏內購型遊戲」、「是否會失去探索與戶外連結的特色」、「是否會變得氾濫商業化」等討論,在Reddit與Discord社群中甚囂塵上。

來自洛杉磯的玩家 Olivia 分享道,她從2017年開始玩《Pokémon Go》,每天通勤途中都會順路轉幾個 PokéStop。「這遊戲讓我每天都有理由走出門,不只是為了健身,還能和同樣的玩家打聲招呼。」她說,如果這種連結消失了,這款遊戲對她來說也就失去了靈魂。

對許多人來說,《Pokémon Go》已不僅僅是一款遊戲,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Mark 是一位住在倫敦的中學老師,平常會利用下課時間走去附近公園抓寶,週末也會和妻子一起參加活動日。他說:「我們不是 hardcore 玩家,但這遊戲讓我們有共同話題,也多了陪彼此散步的機會。」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這次收購會引發如此大的關注。《Pokémon Go》的玩家基礎非常廣泛,橫跨年齡、地區與遊戲習慣。它不像其他熱門手遊那樣追求快節奏的養成或對戰,而是強調探索、社群與戶外互動。這種設計雖然不如一些內購制遊戲來得「盈利快速」,卻塑造出了一個忠誠且持久的玩家社群。

Niantic 表示,目前沒有進一步的重大更新消息,但未來會持續「進化」這款遊戲。雖然他們沒有透露具體細節,但從過去幾年的發展來看,Niantic 一直在嘗試加入新玩法——像是更深入的AR體驗、與現實世界活動的結合、以及更多符合區域特色的內容更新。

這樣的演進方向,某些玩家是樂見其成的。來自柏林的數據分析師 Daniel 表示:「我希望他們能引入更多城市特色的活動,讓玩家能真正感受到『探索世界』的樂趣,而不只是刷數據。」他提到去年暑假在羅馬旅行時,參加了一場與當地歷史地標結合的抓寶活動,那種在現實中尋找寶可夢的沉浸感,至今難忘。

而對 Scopely 來說,收購 Niantic 不只是一次投資,更是一場品牌形象的挑戰。Scopely 雖然在商業上表現亮眼,但在核心玩家社群中口碑平平。《Monopoly Go》的成功被不少人視為「氪金誘導設計」的代表,因此當這家公司突然收購一個以「非傳統手遊設計」著稱的開發商時,自然會引發擔憂。

但從這次 Niantic 的公開聲明來看,雙方似乎已經在角色分工上達成共識:Niantic 負責遊戲開發與運營,Scopely 則提供資源支持與市場拓展。如果這種合作方式能順利運作,或許未來我們還能看到《Pokémon Go》邁向更多可能,例如更穩定的伺服器、更快的問題修復,甚至是全球同步的大型活動。



距離《Pokémon Go》十周年只剩不到一年時間。對於一款即將進入第二個十年的遊戲來說,這次收購既是風險,也是機會。玩家們不只是想知道遊戲會怎麼變,更想知道它會不會繼續堅持當初那份「走出去探索世界」的初心。

而這答案,不在新聞稿裡,而在未來的每一次更新、每一場活動,以及每一位玩家走出門打開手機的那一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