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赫,或許你更熟悉他的名字——Faker。這個名字對全球《英雄聯盟》玩家來說早已不只是一個 ID,而是一種象徵,是那個在任何賽場上都能讓人屏住呼吸的男人。在 2025 年 MSI 季中邀請賽上,他又一次做到前所未有的事情:成為歷史上首位在國際比賽中達成 1000 次擊殺的選手。
這不是一個輕易可以達到的數字,它意味著十二年的堅持,成千上萬場比賽,以及在頂尖水平下的穩定輸出。用一個美式說法來說,“You don’t get here by accident.”——你不會偶然到達這個高度。
在 MSI 對陣 Gen.G 的這場比賽中,Faker 完成了里程碑式的擊殺。儘管 T1 最終未能拿下勝利,但 Faker 的這一成就無疑在當天比賽結束後成為了最大話題。LoL Esports 官推第一時間送上祝賀,稱他為「GOAT」(Greatest of All Time),並附上一張他比賽中的截圖。這四個字母看似簡單,卻是電競世界中最重量級的評價。
要理解這個成就有多了不起,可以看看位居第二的選手是誰。是來自中國的傳奇 ADC 選手 Uzi,他的國際賽擊殺總數約為 350 次,甚至不到 Faker 的一半。我們都知道 Uzi 的天賦和在巔峰時期的統治力,可就是這樣一位選手,也遠遠落後於 Faker 的紀錄。
有人曾拿美國 NBA 球星勒布朗・詹姆斯來形容 Faker。他們有著相似的氣質:出道即巔峰,卻又從未跌落。在你以為他們已經人到中年、該功成身退的時候,他們卻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的紀錄,用表現告訴世界:「我還在,我還能。」
Faker 的電競生涯始於 2013 年。當時的他不過是個青澀的少年,坐在比賽席上低頭不語,臉上還帶著青少年特有的倔強。如今的他,早已成為 T1 的精神支柱,是隊伍無數次走出泥潭、重返巔峰的關鍵。他帶領 T1 拿下了三座世界冠軍,其他獎項早已多得數不清。
有趣的是,他的打法也在悄然變化。早年他以極具侵略性的風格著稱,是那種哪怕隊友全崩也能一人翻盤的 carry 型選手。但近年來,隨著遊戲版本的變化和選手年紀的增長,他漸漸轉向更偏團隊型的風格,在穩住節奏的同時,尋找一擊致命的機會。他的擊殺大多不是數量上的爆發,而是在關鍵時刻決定比賽走向的「關鍵一殺」。
像 Faker 這樣的老將,在歐美玩家心中也有一種特別的情結。Jake 是一個住在芝加哥的業餘中路玩家,35 歲,每天晚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 Twitch 看 T1 的比賽。他曾笑著對朋友說:「我老婆都知道 Faker 是誰,婚禮那天我手機還偷偷看了比賽重播。」Jake 的生活早已不允許他花很多時間打遊戲,但只要 Faker 在比賽場上,他就彷彿找回了那些在宿舍熬夜排位的日子。
當然,這個成就的背後也不全是掌聲與榮耀。Faker 經歷過數不清的質疑、版本更迭的衝擊、年輕選手的挑戰,以及輿論環境的壓力。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可能讓這位傳奇提前離開賽場。但他沒有。他始終站在中路,從未離開。他在最光鮮的位置上,承擔著最大的壓力,也成就了最不可思議的紀錄。
更難能可貴的是,Faker 至今仍效力於 T1,從未轉會。這個選擇在現代職業電競圈尤為罕見。在一個動輒高價轉會、頻繁更換陣容的時代,Faker 與 T1 的關係,像極了老派 NBA 球員與母隊的羈絆,就像是 Tim Duncan 之於馬刺,忠誠是一種自我選擇的堅持。
雖然這次 MSI 中 T1 在與 Gen.G 的對局中敗下陣來,但他們仍有機會從敗者組中殺回決賽。而 Faker,作為這支隊伍的靈魂,無疑仍會是那個帶頭衝鋒的人。
他的 1000 次擊殺,不只是數字的累積,更是一種時間的見證,是一個時代裡,無數瞬間所凝結出的傳奇。每一擊,每一次勝利,都是他在電競歷史上刻下的深深印記。而最令人驚嘆的是——他還沒有停下腳步。
我們不禁開始期待,Faker 下一次會打破什麼紀錄?不過或許,就像他自己一貫的風格那樣,不用提前告訴我們。他只會在最關鍵的時刻,靜靜站出來,再次讓世界為之側目。
留言
發佈留言